历史上关于绿茶常见的制作工艺

绿茶可品可赏,无论茶青的外观色泽,是呈现绿叶、白叶、紫叶或黄叶,还是呈现白毫、黄芽等,只要在其加工过程中,未经氧化,存在着杀青、揉捻、干燥等工序,这类茶,就是绿茶。绿茶具备干茶绿、汤色绿、叶底绿的“三绿”特征,赏心悦目,香清味鲜。

绿茶可品可赏,无论茶青的外观色泽,是呈现绿叶、白叶、紫叶或黄叶,还是呈现白毫、黄芽等,只要在其加工过程中,未经氧化,存在着杀青、揉捻、干燥等工序,这类茶,就是绿茶。绿茶具备干茶绿、汤色绿、叶底绿的“三绿”特征,赏心悦目,香清味鲜。

image

绿茶究竟起源于何时,还不好定论。三国时,张揖的《广雅》记载:​“荆巴间采叶作饼,叶老者,饼成以米膏出之。​”​“荆巴”,是指现在的湖北与川渝地区,这是关于茶叶加工的最早记载。此时,用米膏黏结的饼茶,大概属于比较粗老的晒青茶,可能更接近白茶的雏形,至于是否存在着蒸青工艺,仅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,还不能够得出结论。总之,因粗老茶的果胶含量低,缺少黏性,故在压饼时,​“以米膏出之”​。

唐代初期,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弟子,孟詵在《食疗本草》中写道:​“茗叶,利大肠,去热解痰。煮取汁,用煮粥良。又,茶主下气,除好睡,消宿食,当日成者良。蒸、捣经宿,用陈故者,即动风发气。​”

其中的“蒸、捣经宿”​,很意外地告诉我们,在唐代初期,已经诞生了绿茶的蒸青工艺,这也就进一步证实了,至少在唐代初期,绿茶已经千真万确的存在了。那么,在唐代以前呢?绿茶可能存在,也可能不存在。这样的推断,是符合我们的历史观与认知逻辑的。

image

由于早期的茶青,采摘粗老,抑或没有杀青工艺,抑或杀青不透,造成饼茶的青气味浓。为消除茶的青气涩味,在唐代逐步完善了茶叶的蒸青工艺,其后的蒸青茶饼,逐渐取代了制作相对原始的晒青茶饼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,对于饼茶的制作,有着详细记载:​“晴,采之。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​”蒸青后压制的茶饼,穿孔是为了贯串烘焙的方便。通过烘焙干燥,去掉青气,增加香气,便于保存。为了进一步消除茶饼的苦涩,到了宋代,在鲜叶蒸青之后,又增加了一道压榨茶汁的工序。压榨工序的增加,与贡茶南移建州的茶种变化有关。北宋赵汝砺的《北苑别录》记载:​“茶既熟,谓之茶黄。须淋数过(欲其冷也)​,方上小榨以去其水。又入大榨出其膏(水芽则以马榨压之,以其芽嫩故也)​。先是包以布帛,束以竹皮,然后入大榨压之,至中夜,取出,揉匀,复如前入榨。​”

饼茶,又叫团茶、片茶。相对于饼茶,蒸青散茶的香气,得到了更好的保留。然而,蒸青工艺的缺陷是,茶的香气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,体现的香气也不够浓郁,于是,利用干热,发挥茶叶特殊香气的炒青技术,在唐代中后期开始萌芽。刘禹锡的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诗云:​“山僧后檐茶数丛,春来映竹抽新茸。宛然为客振衣起,自傍芳丛摘鹰嘴。斯须炒成满室香,便酌沏下金沙水。骤雨松风入鼎来,白云满盏花徘徊。悠扬喷鼻宿酲散,清峭彻骨烦襟开。​”在诗中,刘禹锡很准确地写道:他闻到的干茶,满室飘香;他品到的新茶,香似木兰沾露。这充分说明,炒青绿茶的香气,是远高于蒸青绿茶的。其诗又有:​“新芽连拳半未舒,自摘至煎俄顷余。​”这说明诗人是非常认同新诞生的炒青工艺的,相对于之前的蒸青工艺,香气高扬,滋味浓厚,省时省力。这大概是关于炒青绿茶的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
从上文可以看出,唐宋时期茶的制作,在以蒸青团茶为主导的同时,蒸青散茶和炒青散茶等,也一并存在着。经过唐、宋、元代的进一步发展,炒青绿茶逐渐增多。到了明代,尤其是朱元璋下诏“罢造龙团,惟采茶芽以进”的助推,茶叶的制法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,炒青和烘青技法,开始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并且日趋完善。在明末张源的《茶录》​、许次纾的《茶疏》​,及罗廪的《茶解》中,对此均有详细的记载。其制法大体为:高温杀青、揉捻、复炒、烘焙、干燥,等等,其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,已经非常近似。尽管如此,由于传统饮茶习惯的影响及饼茶所具有的运输便利性,在明代以降的很多茶区,团茶、片茶和方茶等紧压绿茶,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。

image

绿茶以芽为贵,源于历史悠久的贡茶特权制度。自古肉食者鄙,当王权贵族,以炫耀和显贵的心态,爱上茶的时候,他们对名山、名地、单芽茶的追逐和珍爱,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奢靡程度,其残余影响,代代相袭,绵延至今。上好之,下必有甚焉者。为了逢迎、讨好皇帝与王公贵族,经办人对原料的选择和制作,无不盛造其极。于是,茶越采越嫩,越采越早,越做越绿。其后果是,官府逼贡,民不聊生。民生之多艰,无奈之悲催,在历代茶诗中比比皆是。​“终朝不盈掬,手足皆鳞皴。悲嗟遍空山,草木为不春。​”亦有,​“六安山中雪一尺,黄金如土茶如珠。进茶例限四月一,三月寒犹刺人骨。​”等等。

当皇权贵族们,以土豪的心态,夸耀赞美茶芽的粟粒、莲心、雀舌、鹰爪、明前、社前的时候,民间也不乏清醒的爱茶、懂茶人,他们大声呼吁,好茶不可采得过嫩,也不可采得太早。明代屠隆在《茶笺》里,颇有识见地指出:​“采茶不必太细,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;不必太青,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;须在谷雨前后,觅成梗带叶,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尚。​”

明末清初,最为文人士子推崇的岕茶,就不是以嫩为佳。所采“梗粗叶厚”​,但其萧箬之气,芝芬浮荡,有金石性,色白隽永,为“吴中所贵”​。其开采时间,​“非夏前不摘,初试摘者,谓之开园。采自正夏,谓之春茶。其地稍寒,故须待时,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”​。近代以味厚鲜爽著称的六安瓜片,其采摘也是只求壮,不求嫩。

随着对茶的研习弥深,我们便会发现,茶青的单芽,尚在初萌阶段,还没达到茶叶发育的成熟期。茶芽过嫩、味道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:单芽茶的茶多酚含量,低于新梢的一芽一叶;决定着茶叶滋味鲜爽的氨基酸,在嫩梗中的含量高于芽叶近三倍之多;反映着茶汤浓醇、爽锐、厚重滋味的咖啡碱含量,一般以第二叶含量为最高;另外,单芽茶青的芳香物质及茶内有效成分,还没有完全形成;等等。明白了这些细节和奥秘,我们在喝茶时,是否还会仅仅以形美的单芽论品质吗?我每年精制的私房茶,包括野生顾渚紫笋、玉玲珑、狮峰龙井、碧螺春、宝洪茶等等,对茶青的选择,基本控制在一芽一叶至一芽两叶之间。好喝且要好看,文质兼美,才是选择绿茶的智慧之举。

茶芽外观的肥瘦,并非是考量茶之品质高下的标准。​《金陵琐事》中的云泉道人说:​“凡茶肥者甘,甘则不香。茶瘦者苦,苦则香。​”读此句,常让我想起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味蕴。好茶生于烂石之上,往往其芽长于叶,瘦削挺拔,不过,环肥燕瘦,各有千秋。许次纾在《茶疏》里,提到关于龙井茶的种植观点,耐人寻味。他说:​“钱塘诸山,产茶甚多,南山尽佳,北山稍劣,北山勤于用粪,茶虽易壮,气韵反薄。​”这的确是一个优秀的茶人,通过实践而得出的准确而又独到的见解。北宋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​,有《茶芽》一篇专论。其中写道:茶芽“如雀舌、麦颗者,极下材耳,乃北人不识,误为品题。予山居有《茶论》​,​《尝茶》诗云:谁把嫩香名雀舌?定知北客未曾尝。不知灵草天然异,一夜风吹一寸长。​”沈括认为,对于同一个品种,唯芽长者为上品,短芽者,为发育不良、内含物质贫乏的次品,这是极有见地的鉴茶高论。当然,对于同一株茶树,芽头肥壮的,一定会比瘦小的内含物质更加丰富。

image

对生态绝佳的茶山而言,海拔每升高100米,气温会下降0.6℃。因此,越是生态好的高山茶,其采摘时机就会越晚。如果我们仍执着于喝茶追早的错误理念,买到的茶,不是大棚茶、化肥茶或平地茶,就是早熟或是植物激素催生的茶。茶虽以清明之前为贵,但是明前、雨前茶的分类,是根据长江流域、江南茶区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的。原则上,每相隔500公里地域的气候条件,便会相差一个节气,如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四川等茶区,是无法套用明前这个概念的。

“嫩绿微黄碧涧春,采时闻道断荤辛。​”早春茶的色泽,唐代姚合在诗中已经摹写得非常准确。嫩绿微黄,是春茶的重要特征。当市场一味追求外观色绿的时候,大量的低温杀青茶,便会应运而生,主要表现为:瀹泡时的青气重、有涩味,刺激胃等。传统的杀青方式,必须使杀青叶的叶面温度,迅速达到80℃以上,并保持2~3分钟,才能完全实现多酚氧化酶的热变性。高温杀青,不仅能够使低沸点的刺激胃肠的物质挥发掉,而且更有利于较高沸点的香气物质的形成。

既然绿茶杀青时的叶面温度,会高达80℃以上,并保持一段时间,那么,那些用低温水泡茶的方式,就是值得商榷的。使用80℃以下的水温泡茶,无非是刻意降低茶多酚及咖啡碱的浸出率,掩盖夏秋茶的尖锐的苦涩滋味罢了。更有甚者,还有人宣传用冷水泡茶。茶本苦寒之物,使用低温水泡茶,会令寒上加寒,茶的香气物质也难以挥发、表达出来,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。​《本草纲目》引用陈藏器的《本草拾遗》曰:​“茶苦寒,久食令人瘦、去人脂,使人不睡。饮之宜热,冷则痰聚。​”古人经常讲,大抵饮茶宜热宜少,空腹最忌之。沸水泡茶,包含着传统养生的智慧,用热水抵消茶的部分寒性,即是传统所讲的“去性存用”的妙处。

绿茶按照杀青和干燥方式的不同,分为炒青绿茶、烘青绿茶、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。通过高温杀青使酶发生热变性,及时制止和钝化鲜叶中氧化酶的活动,使可溶性果胶增加,挥发掉低沸点的青草气物质,减少苦涩味重的酯型儿茶素,有利于绿茶醇和鲜爽的滋味形成。依靠揉捻作用,破坏茶叶间的部分细胞组织,使茶汁外溢,既便于卷曲成型,又可促进绿茶的色香味的形成。最后的干燥环节,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非酶化学变化,茶叶中的糖类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果胶及多酚类物质等,受热产生的系列变化,对绿茶的香气、滋味、汤色的最终形成,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。

绿茶淡中有味,诗意可咀。嫩芽香且灵,吾谓草中英。有些茶,即使不品,仅听听茶名,已是不啜而醉了。例如:敬亭绿雪、顾渚紫笋、天目青顶、黄竹白毫、文君嫩绿、湄江翠片、千岛玉叶、休宁松萝,庐山云雾、舒城兰花,等等。会喝茶,是一种清福;遇到好茶,是一种缘分。最爱花开佳客至,茶瓯绿泛雨前芽。每一年的春天,我都会备足新茶,在静清和茶斋等您。


订阅我们的最新消息

注册我们的电子邮件以获取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