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儒释道和谐共存并追寻统一的时代

8世纪时,一个叫陆羽的人出现了,于是我们有了茶的第一个传道者。陆羽出生在儒释道和谐共存、追寻统一的时代。那个时代,泛神论的符号象征意义促使人们寻找万象世界个体中共有的神性。

要把茶从粗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,并将其领入最终理想之境,还需要唐朝的某个天才人物。

8世纪时,一个叫陆羽的人出现了,于是我们有了茶的第一个传道者。陆羽出生在儒释道和谐共存、追寻统一的时代。那个时代,泛神论的符号象征意义促使人们寻找万象世界个体中共有的神性。诗人陆羽,在茶道中瞥见了统驭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秩序。

image

在著作《茶经》(茶之圣经)当中,他系统地阐述了茶道规范。从那时起,陆羽便被尊奉为中国茶商的守护神。《茶经》包含了三卷十章。第一章陆羽论述了茶树的特性,第二章讲采茶的工具,第三章讲如何选叶制茶。根据他的描述,最好的茶必须“像胡人的马靴般褶皱,如公牛的垂肉般卷曲,像浮云出山般舒展,似清风拂水般微光泛起,又如雨后新泥般湿软”。

第四章列举和描述了二十四茶器,从鼎状的“风炉”开始,一直讲到收纳所有茶具器物的“都篮”。从这一章文字中,我们可以看到陆羽对道家符号的偏爱。而以此观察茶对中国瓷器的影响,也是饶有兴味的事情。众所周知,中国瓷器溯其源头,是为了对玉石精妙温润的光泽进行描摹再现。于是到了唐代,在南方生产出了青瓷,北方则以白瓷著名。陆羽认为青色是茶器最理想的颜色,因它为茶色增了一丝绿意,而白瓷则使茶色偏粉,令人感觉其味欠佳。其实,那是因为当时陆羽所用为茶饼。后来,当宋朝的茶师将茶制成茶末,他们便开始偏爱蓝灰和深棕色的厚重茶碗。而明代泡饮淹茶,则更喜轻薄的白瓷器皿。

第五章中,陆羽描述了煮茶的方法。他弃用了盐以外的所有配料,而对于争议颇多的用水和烹煮温度的问题,在这章中也进行了特别的阐述。据他描述,山泉为上品,河水、井水为次。烹水有三个阶段,当鱼目般的小水泡在水面漂浮,此为初沸;水泡如水晶珠子在涌泉中跃动,此为二沸;第三沸时,壶中之水似波涛腾跃,翻滚不息。茶饼先要在火前烘烤,直至它变得如同婴儿臂膀般柔软,然后搁在精纸之间,将其揉碎成粉状。初沸时放盐,二沸时置茶。到了三沸,要在壶中放入一小勺冷水,使叶片沉底,并唤醒水的活力。随后,茶水入杯,举杯饮之。甘露般甜美啊!那轻薄的嫩叶,如同悬在宁静天空中鳞状的浮云,又如漂浮在翡翠般碧绿溪流中的莲花。难怪唐代诗人卢仝写下如下的诗篇:

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唯有文章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轻,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蓬莱山,在何处,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。

《茶经》余下的章节,叙述了一般饮茶方法的粗陋,罗列了史上一些著名茶客的记述,介绍了中国名茶的产地,说明了制茶饮茶工序可能的变化情况,并绘制了茶器的插图。可惜的是,最后插图一章业已散佚。《茶经》的问世,想必一时造成了洛阳纸贵。陆羽成了代宗皇帝(公元763至779年在位)的座上宾,他显赫的名声也吸引了众多追随者。据说,一些雅士高人能够在陆羽和他弟子泡的茶之间,分辨出那种精细的差别。也曾有官员因无法品赏茶圣亲自泡制的茶,而“名垂青史”。

订阅我们的最新消息

注册我们的电子邮件以获取最新消息